文化薪火,書院相傳。
書院起于唐,至南宋時發展成熟,經元、明、清直至近代,其文脈貫穿古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和載體。
書院源出于唐代私人治學的書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開展藏書、讀書、教書、講書、修書、著書、刻書等活動。古代書院與學術的一體化,始于宋代理學和書院的結合。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體現了當時書院學子的家國情懷。
書院傳承“以文化人”的精神內核,將德行教育和知識教育相結合,堅持德育首位,首先注重道德修養、尊師重道,教授他人明白做人、踐行做人的道理。書院還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傳授士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和政治理想。
岳麓書院:“惟楚有才,于斯為盛”
岳麓書院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城西山麓,“泉澗盤繞,諸峰疊秀”,水聲山色之中彌漫著古樸、典雅之氣。
岳麓書院建于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東南三賢”之一的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教書院,一時群英驟至,人文薈萃,湖湘學派盛行。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不遠萬里從福建到長沙,與張栻切磋學術,在此逗留二月,就理學中的“中和、太極、仁德”等問題展開討論。“朱張會講”也成為岳麓書院史上的一件盛事。
明末,王陽明等大師來院講學,“良知”之學一度成為中心議題,王學與湖湘學的交流發展,使得書院再度輝煌。
“中興將相,十九湖湘”,一大批經世緯國之才大量涌現。思想家魏源、辦洋務興實業的曾國藩、左宗棠等清中后期叱咤風云的人物都深受湖湘學派經世致用之學的影響。
楹聯“惟楚有才,于斯為盛”,便是這種盛況的寫照。
嵩陽書院:以理學盛名于世
“九轉金丹,虛夸妙藥求方士;程門立雪,還似菁莪育精英。”
嵩陽書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與馳名中外的禪宗祖庭少林寺毗鄰。山巒環拱,溪水長流,松柏參天,景色宜人。
嵩陽書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起初叫高陽寺,是佛教寺院。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改名為嵩陽觀,成為道教活動場所。五代后周時改為太乙書院,成為儒學活動中心。宋初又更名為太室書院,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被賜名嵩陽書院。
宋代新儒學奠基人程顥、程頤曾在嵩陽書院著述講學,創立了“洛學”,使書院名聲大振。“二程”創立的洛派理學,以“明道”為目標,以儒家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結合佛、道思想精粹將孔孟傳統加以改造。
“二程”在嵩陽書院的講學,開創了學術與書院相結合的傳統,也開了南宋書院和理學一體化的先河,在中國古代書院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石鼓書院:涵養湖湘文化的精神家園
“山形如鼓峙江邊,舊有朱陵洞口仙。勝地蒸湘山水合,真儒唐宋七賢傳。”
石鼓書院坐落于湖南衡陽石鼓山,三面環水,處于湘江、蒸水、耒水交匯處。
唐元和中,士人李寬于石鼓山筑廬讀書,創建書院。北宋景祐二年,宋仁宗賜名石鼓書院。
中國歷史上的書院大多民間色彩濃重,而石鼓書院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帶有明顯的官方色彩。宋代官府介入,石鼓書院成為衡州州學;元代則將其視同官學,納入學官體制;至明清兩代,石鼓書院雖與州、府學分置,但官方色彩依舊濃厚。
1944年夏,千年學府石鼓書院毀于炮火之中。2007年,石鼓書院復原的建設方案參照清乾隆年間史料,依清代布局和建筑風格完成重修。
(摘自文藝星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