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人體的陰陽?
中醫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協調平衡的結果,也就是“陰陽調和”。人體的物質基礎屬陰,而生理功能活動屬陽,二者互相依存。生理活動以物質為基礎,而生理活動的結果又不斷促進物質的新陳代謝。如果人體的陰陽不能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人的生命就會中止。
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是人體陰陽失衡所致。陰陽失調的表現形式很多,可歸納為陰或陽的偏盛偏衰,這些可統稱為“陰陽不和”。許多情況下,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就是正邪抗爭,各有勝負的過程。這一過程可以用陰陽偏勝、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轉化加以概括性的解釋。
二、如何做到陰陽平衡?
陰陽平衡是養生的精髓,養生就是追求陰陽平衡。如果說,陰陽平衡就等于健康,陰陽失衡就等于亞健康或疾病;陰陽離絕,就等于生死相隔。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與自然界渾然一體,集天地之氣生,自然之法成。為了調和人體的陰陽、氣血、寒熱、虛實各個方面,使其保持相對平衡與協調,常采用一些養生的方法、食物或藥物,以各種補益調整的方法來防病抗衰老,從而達到古代醫學家所說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養生目的。
例如:經常熬夜就會傷陰,導致眼睛干澀,而出現陰虛,同時,陽就會出現亢盛,形成陰虛陽亢體質。同時,平時愛吃辣、喝酒的人,則使人體陽氣過亢,陰虛進而加重,也會形成陰虛陽亢體質。
三、如何滋陰與溫陽?
根據中醫理論,針對陽虛,則需要溫陽,但是,在溫陽的同時還需要滋陰。相反,在滋陰的同時,適當溫陽,益處是陰得陽生,源泉不竭。
人體好比一盞油燈,即將要熄滅的時候,如果把燈火調大,就如同補陽,而一味地使燈火調大,燈油耗得更快,會加劇燈火熄滅的速度。
因此,要想讓燈火燃燒得更久,不但需要加大火力,還需要給油燈不斷加油,而加油就相當于滋陰。只有這樣,燈火才能生化無窮。因此,在壯陽溫陽之余,則需要適當滋陰,這才是陰陽協調的最高境界。
相反,在滋陰的同時,適當溫陽,益處是陰得陽生,源泉不竭。陰屬于水,如果一味地補陰,就等于不停地加水,殊不知,只有流動的水,才能真正發揮滋養人體的作用,否則,就是一潭死水。那怎樣才能讓水動起來呢?需要給它動力,這個動力就是溫陽。因此,中醫在滋陰的同時,也會適當溫陽。
只有這樣,才能讓體內的基礎營養物質像泉水一樣流動不竭,源源不斷地滋養人體。在滋陰的同時補點陽,叫陽中求陰;壯陽的同時滋點陰,叫陰中求陽。這個原理,就是中醫養生的經典法則。
因而,名醫張介賓根據這個原理,研制了兩個方子,即“左歸丸”和“右歸丸”,為中醫溫陽固原、益氣滋陰的經典配方。左歸丸是滋陰的,并且,在滋陰的同時還能溫陽;右歸丸是溫陽的,同樣在溫陽之余也有滋陰的作用。
四、四季養生原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主生,夏主長,生長屬陽,所謂春夏養陽,即養生養長。春夏兩季,天氣由寒轉暖,由暖轉暑,是人體陽氣生長之時,所以應該以調養陽氣為主。
春季養陽,重在養“生”。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春季養生在精神、飲食、起居、運動等方面,都應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顧護陽氣,注重一個“生”字。
夏季養陽,重在養“長”。夏季烈日炎炎,地熱蒸騰,雨水充沛,是自然界萬物繁榮、生長發育的季節,夏季養生應順應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顧護陽氣,注重一個“長”字。
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屬陰,所謂秋冬養陰,即養收養藏。秋冬兩季,氣候逐漸變涼,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于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
秋季養陰,重在養“收”。秋天暑熱漸消,氣候涼爽干燥,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成熟與收獲的季節,所以秋季養生,皆以養“收”為要。
冬季養陰,重在養“藏”。冬天氣溫下降,天寒地凍,萬物閉藏,此時陽氣斂藏,陰液易于內虧,不少動物都要用冬眠來養精蓄銳,為來年春天生機勃發做準備,人類更應該順應自然規律,所以冬季養生應該以“藏”為原則,以保暖避寒為要法,使陰精潛藏于內,陽氣不致外泄。
有句諺語,叫“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處方”。說的就是夏季吃姜可以養陽,冬季吃蘿卜可以滋陰,這就是對“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最樸素的實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大自然的整體規律,我們在順應這種規律的同時,也應當根據個人實際狀況,有所偏重。也就是中醫所說的“養生長壽宜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只有真正懂得了這些,才能活學活用養生方法,真正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