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曾為《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等動畫配音的臺灣配音員蔣篤慧,本已罹患子宮頸癌第4期,因并發多重器官衰竭離世,享年49歲……
11月23日,成都著名的文化學者、詩人流沙河先生因喉癌逝世,享年88歲……
11月26日,曾演唱過的《奉獻》《尋夢》等多首經典歌曲的歌手張咪,在微博發長文自曝確診癌癥晚期……
12月5日,北京男籃球員吉喆因肺癌去世,年僅33歲……
回顧2019年,“癌癥”兩個字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
其實并非大家的錯覺,各種數據也證實了“癌癥越來越常見”這一事實。根據美國癌癥學會官方期刊《臨床醫師癌癥雜志》發布的《2018年全球癌癥統計數據》報告來看,相比于其他國家,中國癌癥發病率、死亡率均為全球第一!
在全球1800萬新增癌癥病例及960萬癌癥死亡病例中,中國新增病例數占380.4萬例,死亡病例數占229.6萬例。這就意味著:全球每新增100個癌癥患者中,中國就占了21個;全球每100個癌癥死亡名單中,中國占了23個。
面對癌癥,醫生是患者的希望,而藥品是醫生的武器。
今天就給大家深度科普一下抗癌藥。
常見抗癌藥有哪些?
臨床上習慣將抗癌藥物分為細胞毒類抗癌藥物和非細胞毒類抗癌藥物兩類。
1. 細胞毒類抗癌藥
細胞毒類抗癌藥就是我們常說的化療藥物,其功能主要是抑制癌細胞增殖和誘導癌細胞凋亡,從而消滅癌細胞。
2. 非細胞毒類抗癌藥
常見的非細胞毒類抗癌藥包括激素類藥物、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藥物等。近年來,該類藥物的發展有了很大突破,接下來重點介紹一下常見的非細胞毒類抗癌藥。
激素類藥物
某些激素依賴性癌癥,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宮頸癌等,它們的發生與激素失調有關,因此,應用某些激素或其拮抗劑可以改變激素平衡狀態,從而抑制依賴性癌細胞的生長,如乳腺癌臨床應用的他莫昔芬、依西美坦等。
靶向藥物
靶向藥物能作用于癌細胞上特有的信號通路,達到殺傷癌細胞,但很少或不損傷正常細胞的效果。
在癌癥治療中,應該說靶向藥物治療是精準診斷基礎上的精準治療,通過精確地找到疾病治療靶點,并對疾病狀態和治療過程精確監測,最終實現對不同患者和疾病不同狀態的精準治療,達到提高疾病治療效果的目的。
免疫治療藥物
免疫細胞治療技術是通過調控人體免疫T細胞對癌細胞進行精準的免疫應答實現治療效果,如免疫檢測點單抗藥物PD-1/PD-L1,能夠特異性地與癌細胞上的PD-L1結合來抑制其表達,從而能夠使功能受抑制的T細胞恢復對癌細胞的識別功能,達到抗癌的作用。
此外,某些中藥也可以通過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對癌細胞進行直接或間接的損害,達到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的效果。
如何合理使用抗癌藥?
用好抗癌藥,小伙伴們要注意以下3點:
1. 先診斷再用藥
所有使用抗癌藥物的臨床患者,必須經病理組織學確診后方可使用。如果采用靶向藥物進行治療,事先必須進行基因檢測。
2. 在專業醫生、藥師指導下用藥
對于診斷明確的癌癥患者,如果是規范化治療,那么就需要醫生、藥師們按照指南的建議,為患者選擇合適的藥物、確定的用法及合理的周期進行治療;如果為試驗性治療,需要醫生、藥師們遵循醫學倫理的相關規定,為患者制定完善的臨床研究方案,并選擇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
3. 重視藥物相關性不良反應
在抗癌藥物使用過程中,患者要嚴密監控自己的身體情況,出現不良反應及時向醫生和藥師們報告,這對于完成治療療程和提高生活質量非常重要。
如何看待服用抗癌藥產生的副作用?
近年來,抗癌藥層出不窮,療效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很多抗癌藥的選擇性仍然不高,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細胞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損害,這也是阻礙其療效發揮的主要原因。
抗癌藥最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粒細胞減少、貧血、出血等骨髓抑制表現;惡心、嘔吐、便秘、腹瀉等消化系統毒性表現;出現肝毒性和腎毒性等。
我們該如何看待服用抗癌藥產生的副作用呢?
某些癌細胞如沒有合適的靶向藥物,或是因為某些條件的限制,患者必須選擇具有較大毒副作用的化療方案。上述情況下,需要醫生盡早地預測抗癌藥毒副反應并進行有效的處理,為患者選擇最佳治理方案。
相較于傳統的化療方案,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的毒副作用較少,是患者治療中新的選擇。
隨著精準醫學的研究不斷深入,我們有理由相信,抗癌藥物的副作用會越來越小,疾病治療的有效率和患者的生存期也將會大大延長。
(信息來源:http://www.nmpa.gov.cn /)